附 錄
讀書就是讀自己
■莫言

我平時讀書比較雜,最近對我影響比較深的,是一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鴛鴦蝴蝶派的資料典籍。還有就是陳雪梅的詩集《大宇宙》,陳雪梅的詩是多樣化的,她的詩有的可以讓農民看懂,也有一些微妙的、玄奧的、很哲學的,可以被多層次的讀者所接受和喜愛。
其實不管是不是作家,讀書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事情,如果長時間不讀書,我就會覺得自己完全像被抽空。書是人接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遠古時期,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來獲得知識。但是自從書出現之后,書作為總結人類知識、傳播人類知識的途徑,是最便利的,也是最直接的。如果我們把獲得知識最方便的途徑舍棄了,那將是一種極大的悲哀。
我讀書其實可以分成一個個階段,童年時期特別想讀書但是找不到書讀,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書特別少,我生活在鄉(xiāng)下,買一本書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讀書變成了一種享受,變成了一種像饑餓了許久的人盼望著一頓美味大餐一樣。這種方式讀的書,記憶特別深刻,也可能跟年齡有關,就是當時讀的書,很多細節(jié)現在記憶猶新。后來書越來越多了,尤其是自己能夠大量買書的時候,反而讀書越來越少。借書容易讀,買書反而不容易讀。有些書幾十年前就買下了,決心想讀,但遺憾的是到現在也沒有讀。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回家把自已的書架先看看,找出那些落滿灰塵早就應該讀、早就想讀但一直沒有讀的書先讀一讀。
可能有人覺得讀書讀不進去,其實是沒有在書中找到自己,讀者閱讀時,可以從一本書里讀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就表明他從這部分里讀到了自己。作為讀者的我們,跟作為社會中人的我們,有時候也不是一個人。以《紅樓夢》為例,人們大多會同情林黛玉,鄙視薛寶釵,但如果我們?yōu)閮鹤舆x媳婦時,我們大概都會選薛寶釵吧。再如,當我們在評判目前教育現狀的時候,我們都會義憤填膺地批評應試教育,我們都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不利,但一旦開始給自己的孩子報名參加各種特長班時,大多數家長都很積極。這也是人的不徹底性的表現。讀書,在某種意義上是在讀自己。當然,讀書時的我們跟生活中的我們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文學與現實是有距離的。像《聊齋志異》的流傳不衰就說明了我們文學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在于它能夠虛構出跟現實生活不一樣的東西,它開闊了我們的思路,誘發(fā)了我們的想像力,在讀的時候,我們會跟他一同想像,一起虛構,也會使自己變得豐富多彩,也會潛移默化地使自己發(fā)生變化。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薄疤煜隆倍帧暗谝弧?,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么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于問:“為什么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閑視之?,F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傉f“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后,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fā)現有這種本領,一只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不知這種技術發(fā)展伊于胡底。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在發(fā)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fā)明了以后,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fā)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一一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一一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嘆“可惜劉項不讀書”?!靶悴拧弊疃嘁仓挥谐蔀檫@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閑”,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
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zhèn)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類,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拉近閱讀與人的距離

讀者:梁老師,媒體都有一種社會的公信力,您欣賞怎樣的閱讀推薦平臺呢?
梁文道:在我的經驗看來,最重要的還是讓媒體的受眾覺得到了今天這個時代,閱讀仍然跟他有關系,要制造出這種關系。制造這個關系的話當然需要提供資訊,譬如讓別人知道有些什么樣的書、什么樣的好書,怎樣接觸這些書,從什么角度進入那些書,甚至到什么地方買到那些書,但是我想,更重要的就是要讓他發(fā)現書跟他有關系,我覺得這點最難做到,也是最大的問題,今天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人會覺得每天很忙,有很多事情做,有很多的休閑娛樂活動,憑什么一定要看書呢?書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給人感覺高雅、神圣的東西,遠遠堆在書店里,只剩下某一類人看書,就像某一類人集郵一樣,但在我看來,書不是可以和集郵類比的娛樂活動,一個集郵的人也許要看一些書來幫助他來集郵,一個喜歡釣魚的人能夠通過某些書了解釣魚里的細節(jié),喜歡汽車的人能夠從書里認識汽車的歷史和文化,換句話說,書應該和任何人、任何種類的興趣都有關聯,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滿足你原有的好奇心、幫助你做好你想做的很多很多事情。所以我覺得,在這點上,要把書跟人的關系拉起來。
讀者:現在是一個超速度的世界,閱讀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梁文道:過去有一個假設,標準的現代社會是這樣的:每個人有一個成年期的問題,在成年期之前是上學階段,上學階段就是讀書的時候,讀好書,大學畢業(yè)甚至研究院畢業(yè)了,一般人就覺得你不用再讀書,該進入社會工作了,所以我們把書當成一種工具,好象是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該干的事,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書是可以被拋遠的。在我看來今天閱讀角色的變化和今天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有關,今天我們的社會已經不是標準的現代社會了,在今天的社會下,我們要想象有很多人,(比如我們的)祖父輩一輩子(都是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父母可能會在不同的單位,但是是在同一個行業(yè)里;到了我們這代人開始,一個人一生經歷的可能不只是轉好幾份工而是轉好幾份不同的工種,他的人生會經過很多次劇烈的變化,要適應這樣的環(huán)境就表示你需要不斷地學習,要有自學能力,哪怕真的是干同一件工作,你也會發(fā)現,原來你所學的知識和知道的事情很容易會過時,跟不上(時代),所以大家要掌握自學能力,自學能力不是由老師教你看什么書,而是要自己當自己的老師。我想,今天的閱讀就是讓大家自己學著當自己的老師,當自己有問題時可以從閱讀里得到答案、方法(的能力),所以今天我們的閱讀是一種自學能力。當然,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不只是為了具體目的讀書,而是它可以給你帶來很大的好奇心上的滿足。
讀者:梁老師,您平時在網上看書嗎?
梁文道:我比較少在網上看書,我還是像上一代人的習慣,看紙本書??墒俏視诰W上看書的訊息、作家的訪問、對于書的評論,當然我們知道無論是網上的書店還是網站對書的介紹,都會有一些摘錄,那些摘錄也對我很有幫助,有些書即使我不想看也大概知道是干什么的,也有一些書,我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當我在網上看到它的介紹和內容摘要時也許會引起我的興趣,我會把書拿回來看一看。
讀者:您是怎樣看待網絡時代閱讀的?
梁文道: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網絡時代的閱讀,一般我們都會假設紙本書會被淘汰。坦白講我也想過,也許有一天真的會面臨這樣的近況,書就像過去的黑膠唱片一樣忽然消失,也許在我這輩子之內會看到這個過程,但是只是載體變了,閱讀本身不會變,閱讀跟網絡聽起來好象是兩個很矛盾的東西,我們從網絡上吸取資訊的方法是碎片式、聯想式的,可能在一個網頁看到一個東西,它會再把我?guī)У搅硪粋€網頁、第三個網頁……彼此之間不一定有傳統(tǒng)書籍的結構,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書是封閉閱讀,從書的封面到封底這兩張紙之間夾起來構成一個單位,內在有自己的系統(tǒng)、結構和綱目,可是在網絡上閱讀是怎么回事?它似乎是兩套系統(tǒng)的結合,看起來矛盾,但其實很有趣,因為閱讀本身是封閉式的,當你進入一本書時它會引導你進入內容,但它的結構是穩(wěn)定的,但網絡是不穩(wěn)定的,當這兩種交匯起來時,能夠為原來封閉式的讀書法帶來一種靈活性,但又會給網絡的不穩(wěn)定性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把兩者結合起來。
讀者:您如何選擇好書推薦給大眾?
梁文道:我不敢說我專門挑好書,我甚至不敢肯定我介紹的書是不是大眾該看的書,甚至到底有沒有大眾這回事?我很懷疑,我常常想,今天我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無名的、穿藍衣服、螞蟻般的大眾,而是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在做我自己的閱讀節(jié)目時,我的做法是任何類型的書都盡量照顧到,希望滿足不同群體、不同人群的興趣。這是類別上的,我希望盡量多元,但關于書的好壞我也有自己的口味判斷,但很難說我介紹的必然是好書沒有壞書,可能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我只能說自己的標準,我自己的標準其實也不能給出具體的方針,只能依據我的經驗來告訴我,有些書一摸一翻就知道它不行,為什么呢?你可以看它做得認不認真,認不認真有幾個特點,作者名字要清楚,假如一本書上你連作者的名字都找不到,這本書就是不負責任的,現在有很多這種書,翻半天竟然翻不到作者,沒有一個人出來負責任,這本書很爛,我們會罵這個作者,有些書一開始出版時就知道自已很爛,所以都不敢讓你知道作者是誰。
還有一些書,比如翻譯的書,我一定會在后面查清楚版權頁,哪一年譯制哪一本書、原文書的書名有沒有、作者有沒有、出版資料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在今天中國這個非常黑暗的市場里,你是有資格懷疑也許這本翻譯書是假書的,也許它根本不是翻譯的,而是自己瞎編了一本,硬說有個鬼佬是約翰遜博士什么的,連外文名字都搞不清楚的那種,你就能知道它是爛書。
還有一種,我不是很欣賞書上印著大張作者的照片,當然也有例外,有些大家,大家?guī)退黾o念輯什么的會把封面弄出來,但現在有些書封面上有很大的照片,我就會懷疑,到底是在賣書還是賣明星?當然明星也不一定寫不出好書,但如果重點不在書本身,也許會做得比較輕率…


讀書是非常內心的生活
讀書是非常個人、非常內心的生活,一朵花很難告訴你,我怎么會開成這個樣子。讀書之所以現在被很多人看得這么重要,就是因為它真的勝過了推土機、勝過了槍炮,最后能夠讓一群愿意讀書的人變得有力量,能夠提升自己。但是未必就是和社會、和國家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從更高的意義上,最后你到一個國家去,這個國家的國民讀書的人口非常多,他們的品質特別高,這個國家就會不一樣。
“一本好書會讓我安靜下來,會讓我有內心生活,我每天爬起來出去都是應酬、都是謀生、都是作假,但是片刻的安靜都是讀書帶來的,法國人蒙田有句話,大意是人類一切災難在于人回到家還安靜不下來。我很慶幸我沒有變成在自己的房間里面安靜不下來的人。這和我這么多年多多少少讀書有很大的關系。書最大的好處是讓你安靜下來?!?/p>
讀書要“自以為非”
關于讀書,陳丹青分享了自己的兩點心得:一,讀書要“自以為非”,而不是自以為是,越讀越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二,借用英國作家伍爾夫的書名《自己的房間》,每本書都是自己的房間。“我相信,每個人年輕時都有一種沖動,盼望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陳丹青說,自己招過幾屆學生,遇到過嗜書如命的年輕人,但也遇到過博士生讀書量少得可憐?!拔艺惺詹┦康臅r候出過一份試卷,問什么書對他們影響最大,一個博士生說從小就聽說過《紅樓夢》,現在還沒有讀完;另外一個很可怕,他說是《董存瑞的故事》。這樣的學生竟然也來考博士?!?/p>
青年人該如何讀書?陳丹青給出自己的答案:“魯迅先生曾講過一句話引發(fā)過很大爭論。他勸青年們多讀西洋書,少讀或不讀中國書?!标惖で嗾f,今天再談到讀書的問題,還要重提這句話,盡管非常沉重?!拔易罱胖溃鋵嵾@句話不是魯迅先說出來的,在他說這句話的半個多世紀前,有一個清朝的大學問家叫吳汝綸,他也表達過這個意思:除了《古文辭類篆》,中國的古書一概不必讀?!标惖で嗾J為,這樣的觀點其實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絕望、反諷?!扒嗄耆藨撊绾巫x書?我的態(tài)度很簡單,不要迷信讀書,也不要提倡讀書;不要貶低讀書,也不要抬高讀書?!睈圩x書的人自會去讀。書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讀過的書不多,但是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書給我一個長期的立場。
讀書自有用武之地
然而縱觀今天的社會,閱讀狀況實在令人堪憂。陳丹青介紹說,在公共場所,咖啡館,尤其是公交系統(tǒng),歐洲國家和日本幾乎一半人不是看報紙,就是看書,每個人手里一本書,他有的時候會遇到滿車廂都在看書的情況,像課堂一樣。美國稍微差一點,不如歐洲。陳丹青說他知道有很多喜歡讀書的人,但問題這些人跟人口的比例很讓人沮喪,中國13億人,實際上可能還會更多,但是讀書的人口十分有限,令人十分沮喪?!皶凶杂悬S金屋,沒錯。書中自有顏如玉,沒錯,讀過書和沒有讀過書是不一樣的,古人說了很多,認真想想都是對的?!标惖で嘤米约荷磉叺娜伺e例,他說自己是69屆的,他這一屆人只有高小畢業(yè)的水準,幾十年后60歲大家碰到一起,還是當時繼續(xù)讀書的人處境好一些,沒有讀書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處境非常困難。另外,很多年紀輕輕的農民工,給人看小孩,給人搓澡,那都是因為他們沒有讀過書。“現在是一個所謂專業(yè)社會專業(yè)文明,沒點本事很難,我是從非常實際的角度來說的。”
后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覺,檢察書友會又陪伴書友們走過了一年的時光。這一年,只是人生路途中平凡的一年。檢察書友會堅守“小眾閱讀”與“大眾分享”的旨趣,日益成為東莞檢察人休憩心靈、哺育智識、熏陶文化的家園。書友們勤勉地耕耘于檢察事業(yè)的征途,有工作的收獲,有生活的歷練,也有閱讀的遐思和分享的樂趣。人生因經歷而精彩,因閱讀而醇厚,又因分享而溫暖。有經歷的人生,多了從容,少了輕狂;有閱讀的人生,多了睿智,少了迷惘;有分享的人生,多了豁達,少了孤獨。
《閱讀與人生》,不僅記載著書友們的閱讀思緒,也是書友們對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的一種分享。
閱讀與人生,檢察書友會與您一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