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老師今年67歲,他的父親為福建長樂人,服務(wù)于糧食局,母親陜西正白旗貴族于西安時蔣勛出生,戰(zhàn)后舉家移居臺灣,自小成長于臺北大龍峒,他認為自己的母語是西安的地方方言。年輕時就讀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shù)研究所,1972年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shù)研究所,在法國留學時他曾參與當?shù)厝A人無政府主義組織,并辦了刊物《歐洲通訊》,后來因故退出。1976年返臺后,曾任《雄獅美術(shù)》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shù)系系主任,他在大學擔任教職時,也曾撰文聲援美麗島事件的王拓,因而遭到革職?,F(xiàn)任《聯(lián)合文學》社長。蔣勛著述頗豐,主要有《舞動白蛇傳》《給年輕藝術(shù)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美的沉思》《多情應(yīng)笑我》《今宵酒醒何處》《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shù)史》等。他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曾經(jīng)做過廣播節(jié)目《文化廣場》,此節(jié)目由臺灣警察廣播電臺播出,相當受到好評,獲得了1988年的金鐘獎。自2004年起,于IC之音.FM97.5(竹科廣播股份有限公司)主持每周五晚間八點<美的沈思>節(jié)目,并以此節(jié)目再度獲得2005年廣播金鐘獎最佳藝術(shù)文化主持人獎。馬英九剛主政時,曾邀請他出任文化部部長,他拒絕了,他推舉了龍應(yīng)臺。問其緣由,他覺得如果去做那些應(yīng)酬,會影響到他對美的體會和欣賞,他更愿意安靜地坐在他淡水的家中,看水光旖旎,看日升日落,而那些時光和那些美就這樣流淌在他的文字中。發(fā)現(xiàn)蔣勛是偶然從聽書軟件中下載了蔣勛在臺灣主持文化廣場的節(jié)目錄音,他的聲音恬淡篤定、不急不躁,你感嘆這么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可以用這么溫柔謙遜的聲音將自己內(nèi)心最細微感受誠實地向你傾訴,并直達你內(nèi)心,就如同幫你撥開云霧,去除名利的牽絆,敲醒心靈,讓你重拾那些最簡單的美好,懂得哪些才是最值得把握和珍視的。
在生命無奈和苦悶之處,有些委屈不能向人如數(shù)道來的時候,拿起蔣勛的書,聽著他輕言細語地描繪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過程中,喚醒你那些被忽略的感受感情,你會不自覺睜大眼睛,清明耳朵,發(fā)現(xiàn)平實生活中蘊藏的稀奇,你所緊握的一人一事一物都如此珍貴,而那些求不得、愛別離、怨長久、放不下的苦痛,也變得不再那么難熬。生活中的美,不需要你跋山涉水,苦苦追尋,它就那那么活色生香地存在你的身邊,讓你滿心喜悅。發(fā)現(xiàn)它,只需要一雙體貼的眼睛和一顆溫和的心,一顆溫和的心。需要被愛充滿,而用愛去充滿心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
你別以為是忘了,
我什么也沒忘,
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
不能說,
也不能想,
卻又不能忘。
它們不能變成語言,
它們無法變成語言,
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記億與印象》
讀《歡喜》,尋歡喜
■陳樺
說到歡喜,你想到什么,眼前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畫面,感覺怎么樣?

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寧靜,還是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從容平和,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堅毅豁達,還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天真喜悅?
書名:歡喜作者:吳伯凡/梁冬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歡喜是什么?吳伯凡和梁冬的《歡喜》一書中給出的回答是多維度的。歡喜是一種狀態(tài),它是幸福自在的標志,也是充盈人生的基礎(chǔ)。歡喜是和怨、惱、怒、煩不一樣的情緒。歡喜是心性,是詩意的棲息。
那么,如何達到歡喜呢?在開篇的《序<歡喜的秘密>》中,梁冬就告訴我們“第一要務(wù)就是承認和接受現(xiàn)狀,然后,在接受現(xiàn)狀的狀態(tài)下放馬去做自己的事情”。并且告訴我們,“當然,還有一些關(guān)于歡喜的秘密,都在這本書里展開了,那卻是吳伯凡老師對此的多維度哲學加持?!憋@然,這是一本教人怎么歡喜的書。
一、每個人都生活在套子里
在作者看來,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受困于各種身心靈問題是因為心智模式定勢了,他們的行動和表達陷入了暗中遵循卻沒有意識到的套路中,就如同被裝在了一個套子里。
在《尋求公正是種心理病》中,作者認為,世界是充滿不公的,或者說公平不是相等、相同,“平”是有差異的,是一種平衡狀態(tài)。如果一個人啟動了尋求公平的意識雷達,那么,他所看到的就只有不公平的事情了,他是不會注意到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的。那些對公平過分期待的人,作者認為,其實有種持續(xù)的心理惰性,他們通過發(fā)泄不滿,找到不公平,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而尋找各種借口和托詞。
接著,在《抱怨這種病毒》中,作者告訴我們,抱怨,就是對當下現(xiàn)實的不接受和抵觸,不愿直面現(xiàn)實,不愿意積極地想辦法改變它。本質(zhì)上也是種惰性。抱怨的潛臺詞是,問題是別人的,成績是自己的,或者這件事情做砸了、做壞了跟自己沒有關(guān)系。
《有毒的癮頭》則談?wù)摿烁鞣N各樣的癮。并在《每個人都活在套子里》講到,癮是潛藏于內(nèi)心,暗中支配人行為方式的力量。癮的最大危害在于,它會造成人對它的依賴。即使我們在理智上知道某些行為和做法是有害的,但還是會去做,甚至需要不斷加大劑量地去做,然后才會覺得滿足。
尋求公平,發(fā)現(xiàn)不公平,在不滿中抱怨,在抱怨中獲得某種代償性的滿足和解脫,習慣性地尋找公平,然后繼續(xù)抱怨,當一個人陷入在這種有毒的癮頭中,就會感到受困,感到不快樂一一感到生活在套子里。
那么,要解套,怎么辦呢?“一個問題不可能通過引起這個問題思維模式本身解決”,于是,在面臨困境時,除了考慮事情做得對不對,還要想想這個事情本身有沒有問題?背后還有沒有一種限制性、制約性的東西。只有找到根子,把它挖出來,才能解決本質(zhì)問題。
二、信念、專注的智慧和力量
在《歡喜》一書中,作者非常贊賞“信念”、“專注”,認為這是種智慧,能幫助我們在充滿不確定性、誘惑、機會和陷阱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方向。而具備這種品格,同時會給予人力量,“這種力量超過其他任何方法和技巧層面的東西?!?/p>
在《量子學的智慧》中,作者從量子力學的觀點“主體與客體之間不是簡單的觀察與被觀察、感知與被感知的關(guān)系,而是存在著某種隱秘的關(guān)聯(lián)和相互作用。事物的最終狀態(tài)是由這二者共同決定的”感悟出“我們所稱為現(xiàn)實的一切,都是我們所參與的積極的營造來顯現(xiàn)的”“人的能量場決定其最后局面”。并從這個角度理解“心想事成”,不能簡單歸結(jié)于運氣好,是因為想什么就會多關(guān)注,一有機會就會努力爭取,當機會終于來臨時,早已準備好了,于是能把握住機會,夢想最后就成真了。要達到歡喜之心亦是如此,“我見青山多嫵媚,料想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
在《信念的力量》中,作者在具體談?wù)摗靶拧蹦軌虍a(chǎn)生巨大力量的原因時也認為,是因為人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有一個信號,當接受到來自外面的信號與其相互暗示和契合時,這個信號會逐漸加強,信任和信念就建立起來了。歡喜亦是種堅毅豁達,是對自我的信任和信念。并且在這方面,作者認為,那些所謂堅持的“傻子”反而有一種超乎智商、克敵制勝的能力,要比“聰明人”顯得更有競爭力。
《鈍感力》一文專門談?wù)撨@些聰明的“傻子”。作者從渡邊淳一的《鈍感力》談起,“對那些負面的東西、攻擊性的東西、否定性的東西反應(yīng)遲鈍”就是鈍感力。通常的觀點認為,反應(yīng)敏銳、善于隨機應(yīng)變的人才是聰明人。如果一個人很遲鈍、反應(yīng)慢,那么他是幾乎抓不住機會的。但是,渡邊淳一看到的另一番景象是,那些過分敏感、聰明、瞻前顧后、隨機應(yīng)變的人往往是不快樂的,最后也不會成功。成功人士對周圍的反應(yīng)多比較遲鈍,尤其是對負面的東西有一種天然的過濾和屏蔽能力。電影《阿甘正傳》的阿甘就是鈍感力的典型,表面上看他傻乎乎的,但他卻能在一個充滿壓力和挑戰(zhàn)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對于這種大智若愚的表現(xiàn),作者還引用大前研一對高智商的定義為其正名,“第一,你過得快不快樂;第二,別人喜歡不喜歡你”。智慧亦是天真喜悅。
在《積極的沉默》中,作者則將這種大拙為巧,大智若愚的智慧從另外的角度進行闡釋和延伸:生活中有一類人,和他們聊天時,你的話才說一半,他就打斷你,然后滔滔不絕地提出他的想法。表面上看這個人反應(yīng)很快,其實他每次說的都很膚淺。因為他的反應(yīng)只是“細節(jié)的、隨機的、自然的、機械的,而不是整體的、全局的”。與此同時,他只顧著說,就失去了了解對方的機會。作者認為,相對于那些馬上作出反應(yīng)、喜歡插話、急于知道答案的人,善于傾聽、愿意觀察和等待結(jié)果、愿意思考的人才是真的更加主動。不僅如此,因為傾聽是一個接受信息單向傳播的過程,基于傾聽的反應(yīng),經(jīng)歷了信息的全面存儲、系統(tǒng)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智力得到了深度的開發(fā)和磨練,性格得到修煉,因而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往往與優(yōu)秀有密切關(guān)系。
基于傾聽的反應(yīng),亦是專注于自己內(nèi)心的節(jié)奏,對待外界的境況不一驚一乍?!吨参锏闹腔邸穭t提出了更高一個層次的智慧觀點:富有彈性的堅定,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喜悅平和,在一個充滿惡意的環(huán)境中能進行傳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換,最后把它變成一個充滿友善的環(huán)境。
在《植物的智慧》中,作者提到蓮花“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雖生長在淤泥里,但是沒有水性,不妖。能夠把淤泥和水都轉(zhuǎn)換成一種美好的狀態(tài)。荷葉不依附,水會停留在荷葉上,意味著荷葉對水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對抗性破壞,而是把它轉(zhuǎn)換成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由此,作者認為,當我們面對事情的時候,要存有包容之心,既看到事物的好,還要意識到它的不好也是常態(tài),好和不好是一個整體。在整體地接納,與其共存的前提下從容、主動地尋求改變,把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是傷害性的、侮辱性的東西轉(zhuǎn)化成有助于自身的力量。
這本名為《歡喜》的書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尋求快速解決,不尋求立竿見影。但是會幫助我們抽身反觀自己,甚至居高臨下看待自己,很多事情自然就釋然了。清楚自己的目標,將其變?yōu)樽约旱男拍睿冀K保持正向思考,不斷努力、堅持。在遇到困境時,接受否定、負面的存在,過濾掉或者轉(zhuǎn)換成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舍棄了不歡喜,歡喜自然而來。
三、后記
《歡喜》這本書,是冬吳相對論心時代文集之一,是從梁冬和吳伯凡主持的一檔名為“冬吳相對論”的談話性節(jié)目中選取聽眾最有共鳴的25期改寫對話體,連綴成文章,結(jié)集而成。梁冬的機智幽默、吳伯凡的博學多識,在書中予以呈現(xiàn)。盡管有讀者評論,文體采用不當致使文章段落間連貫不足,有碎片化之嫌,不如對話體直接呈現(xiàn)來的精彩,且部分觀點在書中各篇中存有重復出現(xiàn)。但是這些瑕不掩瑜。
(一)觀點如珠玉落盤,簡潔有力,余音不絕
書中大量保留了作者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碰撞出的火花,現(xiàn)摘抄一些,以饗讀者,希望引起共鳴,尋得歡喜。
“抱怨除了不服別人之外,還源于我們在內(nèi)心對對方有一種期望,而這種期望對方并不知道,有的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沒有覺察到,所以很多時候抱怨和沖突來自于彼此沒有達成一種共識,形成了希望的錯位?!薄侗г惯@種病毒》
“一般對別人刻薄的人,實際上對自己也比較刻薄,或者說有評論他人習慣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怎么看自己,所以,戒掉了輕易評論別人的習慣,就能逐漸達到不受他人影響?!薄秾ふ叶ㄒ姟?/p>
“有種病叫‘語欲勝人’,就是說話的時候總是想勝過別人,這類人說話的目的不像普通人那樣是為了溝通,而是為了實現(xiàn)以一貫之的目標,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別人是錯的,自己是對的?!薄斗堑湫托孕坜q癥》
“旅游的意義不在于去了哪個奇怪的地方,而在于幫助人們從日常的狀態(tài)中抽離出來,去體驗一種全新的境界…另外,讀書也是一種旅游,聽音樂也是一種旅游,他們都是靈魂的旅游?!薄队眯捏w驗世界》
“強悍不是說去把對方扳倒,以一種強勢力量去打敗別人,真正的強悍是敢于直面現(xiàn)實、別人和自己。”《我們都是嚇大的(下)》
(二)例證豐富,旁征博引,可以順藤摸瓜讀好書
作者吸收了許多優(yōu)秀者的觀點,而且特別慷慨,把自己的讀書寶庫的大門開。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言,比如,榮格,“如果以愛之名施以權(quán)利,那實際上是一種不健康的愛”。大前研一,“即使是耕田種地,堅持一種田間精進,也能耕出成果,耕出氣度”。對《等待戈多》、《量子飛躍》、《水知道答案》、《少有人走的路》、《夜行的驛站》、《不抱怨的世界》、《菜根譚》等東西方的經(jīng)典名著或是提及或是概括性介紹。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歡喜》這本書,獲得一個指引性的閱讀途徑。正如《知乎周刊讀書這件小事》說的,“好的作者被人們推擁,更好的作者被作者推擁”。

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在閱讀時,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接納多重世界。書本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紛繁雜蕪,層層堆積。書本并非逃避,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出口。
珍妮特·溫特森《重量》
傾聽巨人的聲音找回真實的自我—一讀《巴菲特給年輕人的忠告》
喜歡讀偉人的書,并非對偉人的盲目崇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會看得更遠”,偉人之所以功成名就,事業(yè)顯赫,自然有其道理,通常有其獨到的智慧和魄力。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細微處見精神,靜靜聆聽偉人的聲音,觸摸偉人的思想,每每觸及靈魂深處。將巴菲特納為偉人,不知是否合適,但凡在一定領(lǐng)域,有獨特的才能和杰出貢獻的,姑且都可稱為偉人吧。近日,拜讀了《巴菲特給年輕人的忠告》,受益匪淺,可概括為四點:

一、加強學習修煉
巴菲特在80歲時還追逐自己的夢想,每天都汲取新知識,堅持對事業(yè)、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這就啟示我們修煉年輕的心態(tài),保持學習習慣,才能永遠走在時代前沿,不會被淘汰。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惟有緊跟變化,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不斷產(chǎn)生創(chuàng)新思維,具備總攬全局的智慧和魄力,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時刻都要有歸零心態(tài),像小樹一樣,把根深深扎進泥土里,以開放的心態(tài),開闊的胸懷接受風霜雨雪的侵蝕。一直以來,都想做一個知書達理、溫婉如玉的女子,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生活的瑣碎,工作壓力的加大,無意中發(fā)現(xiàn),平和、平靜的因子正慢慢消失,急躁、不安的苗頭若隱若現(xiàn)。夜深人靜,等孩子進入了甜美的夢鄉(xiāng),輕啟窗祿,凝望深邃的夜空,想起了那個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執(zhí)著追求、堅強自信的自己。人是要不斷反思的,反思才會進步,才有提升,反思的激活點在于學習,沒有學習,便沒有思考,沒有思考,便沒有智慧,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讓我們馬不停蹄的趕路,我們卻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思考,現(xiàn)在想想,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二、加強情商修煉
理智地去塑造完美的性格。巴菲特年輕時曾輝煌一時,也曾經(jīng)目中無人,傲視一切,后來,他慢慢認識到了這點,從最繁瑣的工作做起,不斷修煉自己,變得更富親和力,更受人歡迎。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并不等于不能移,人非生下來就是完美的,發(fā)現(xiàn)了弱點要及時改進,而行為改變習慣,一種行為堅持重復多次,就形成了習慣。不斷為自已設(shè)立生活目標。當沒有生活目標的時候如同行尸走肉,如一葉扁舟在浩瀚的大海上隨波逐流,忘記了自己的追求,忘記了奮斗過程中的美好,忽視了路邊的風景。人生的意義,或許就在于一步步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別樣的風景;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超越了自己,享受著挑戰(zhàn)自我與征服世界的愉悅。學會積極釋放負面情緒。生活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難免有起起落落,要勇于接受不愿接受的事物,懂得積極疏導內(nèi)心,及時排遣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導致心理失衡,再強大的人也有難以逾越的目標,對于暫時無法完成的目標,我們不妨適當作下調(diào)整,一步步走,人生是個漫長的過程,總有柳暗花明的時候。學會變通,學會為自己的心靈放假,在迂回中前進,懂得忍耐與等待,用智慧之劍磨亮意志之光。學會從小事做起。巴菲特接受小事,學會操作小事的能力同樣值得深思。許多不值一提的小事,往往考驗了我們的耐心和發(fā)現(xiàn)力。端正心態(tài),樹立“工作無小事”的理念,及時給自己的思想除除草,施施肥,澆澆水,才不致流于庸俗,才能在喧囂中把握自我,手握一份執(zhí)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名利所困,不為金錢所擾,保持平和的心境,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便會產(chǎn)生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
三、明白了為誰而工作
工作可以讓我們提高自身能力,賺取工資,實現(xiàn)自我,培養(yǎng)我們的協(xié)作精神,完善我們的性格。巴菲特的身價世人皆知,但他在耄耋之年仍堅守在工作崗位,每天早上八點半,都會精神矍鑠地走進辦公室,開始讀報、看文件、研究財務(wù)報告等?!吧畹年P(guān)鍵在于你為誰而工作”,他一直認為是自己是工作的主人。巴菲特在12歲時就發(fā)出驚人之語:“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錢,我只是想讓賺錢慢慢變多會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來自成功和自我超越的感受遠遠勝于對收入的關(guān)注。把工作當成錘煉自我、完善自我的平臺,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品性和修養(yǎng)。
四、更懂得了團隊合作的意義
樹立雙贏的思維習慣也是本書闡述的一個重要觀點。樹立團隊合作理念,從團隊的每個人身上去尋找優(yōu)點,善于利用團隊的力量獲得成功。書中的這段話很經(jīng)典,“一個人奔向戰(zhàn)場內(nèi)心是膽怯的,但千軍萬馬齊奔騰時,你的戰(zhàn)斗意志就會被激發(fā)出來,驅(qū)使你勇往直前”,把自己融入團隊之中,用團隊的力量成就自己,以團隊的智慧充實自己,成就團隊的同時,個人也會獲得較快的成長。
邊讀邊思,讀而后思,讀之越多,思之愈深,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悄然間發(fā)生變化。每天睜開雙眼,不是在混混沌沌中醒來,在一無所獲中睡去。好書可正衣冠,好書可為益友,好書可讓人深思。在暖暖的午后,綠綠的草地,或一泓湖水旁,一盞臺燈下,相約好友或家人,享受讀書的寧靜與樂趣,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找回那個最最真實的自我,或許便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閑話讀書時間

讀書,難道還要挑時間嗎?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讀書人,固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讀書,都能讀書,但什么時候最宜讀書,或最適合讀什么書,也還是有個說道。
古人就有“雪夜閉門讀禁書”一說。其實,只要是夜里,就宜于讀書,倒不一定非得是雪夜,也不一定要讀禁書!讀書本為“謀心”,而白天卻要忙于“謀生”。謀生總是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但謀生之時紛紛擾擾,靜不下心來,卻也是事實。因此最好在那萬籟俱寂的夜間,拋卻功名利祿,淡忘進退榮辱,平心靜氣,信馬由韁,率性而讀。顯然,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容易進入閱讀的狀態(tài);也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能有真正的讀書。我的一位朋友曾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靠著床頭,沏一杯茶,燈下抱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看,慢慢地思索”。我相信這是許多讀書人都會贊同的。不必把盞執(zhí)酒,也不必紅袖添香,只要夜深人靜,有一個純屬個人的獨立空間,便可以同書共神與物游:這正是許多人喜歡夜讀甚至只肯夜讀的原因。
不過,雖同為夜讀,春夏秋冬,也還是有所不同。
我的看法是:春宜讀子,夏宜讀史,秋宜讀經(jīng),冬宜讀集。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百花齊放,百鳥齊鳴,自然最適合讀那“百家爭鳴”的子書。夏日炎炎,酷暑難熬,那些“講故事”的史書,頗能幫我們度此長夏:也不妨存午間小憩后,于北窗下置一竹床,就一杯冰啤酒讀《史記》、《漢書》,便不作羲皇上人想。秋日里,雁去葉落,橘紅穗黃,天高云淡,風靜潮平,大約只有在此時讀經(jīng),才沉得下氣來。至于寒風凜冽滴水成冰的冬天,當然最好是賴在床上躲進被窩,去讀詩詞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或者如前所說,“雪夜閉門讀禁書”了。
如果以人生為序,我的主張是:三十讀子,四十讀史,五十讀經(jīng),少年時和老年時讀集。
三十歲以前不懂事,讀經(jīng),讀史,讀集,只怕是“不讀白不讀,讀了也白讀”,還不如多讀點文藝書。一來便于入門,二來也能提高修養(yǎng),至少將來讀經(jīng)讀史讀集時,不會有文字障礙。實際上好的文藝作品.都滲透著作家藝術(shù)家的人生體驗和感悟。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畢竟少年是一個易感的年華。在這個年齡段多讀些文藝書,培養(yǎng)出對生活的體驗感悟能力,是有好處的。至少是有這份體驗和感悟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總不至于“一路上的好風景沒仔細琢磨”吧!
老年時則是另一種境況: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階段。在此之前,該奮斗的奮斗了,該抗爭的抗爭了,該拼搏的拼搏了,該承受的也承受了。此時此刻,或已功成名就,或已力盡精疲。這時的讀書,已全然沒有了功利目的,不過回味人生和頤養(yǎng)天年,因此最宜讀“集”。不是說經(jīng)、史、子就讀不得,只是沒那個必要,也太勞累,那就還是免了吧!見多識廣閱歷豐富的老年人,自己就是一部歷史、一本經(jīng)書,還讀它作甚?但有此閱歷有此識見,讀起文學作品來,自然“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那些“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文學作品,其中滋味,怕是只有在這時才能參透悟得。當然,“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老年,實際上是什么都能讀,讀什么都不會白讀,也就讀什么都無所謂了。
其他年齡段則又不同。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最宜讀子。所謂“子書”,不僅指諸子文章,更不限于先秦,而是通指那些有個性有爭議的思想類著作。一般地說,三十歲是思想觀念的“半生不熟”時期(聰慧早熟的天才例外)。大學早已畢業(yè),實際工作也有幾年,知識和閱歷都有了些,缺的是獨立的思想。此時讀子,不但讀得進,讀得懂,讀得如饑似渴,而且卓有成效。因為正可用那些“異端邪說”來磨礪自己的頭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不是說讀這些書就是要全盤接受他們的觀點。沒這個必要,也沒這個可能,諸子觀點并不統(tǒng)一。但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將“璞”琢磨成“玉”,豈非正是“而立”的真義?
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宜讀史。歷史是人類獨有的東西。無法生活在永恒的人如果忘記了歷史,就會變成眼睛只知道盯著食槽的家畜了。因此史書實在是人人該讀的,只是時下可供大多數(shù)人閱讀的史書太少。不過,少年讀史,多半是看熱鬧;老年讀史,難免是看笑話。唯中年讀史,最能看出門道,當真可以“以史為鑒”。但三十讀史略嫌早閱歷不夠,五十再讀又晚了點“其羊已亡”,故以四十為宜。四十歲的中年人,釘子已碰了不少,苦頭已吃了不少,經(jīng)驗教訓也總結(jié)了不少。此時讀史,還真能有“恍然大悟”之感。
五十而知天命。既已“知天命”,和“先知”們對話,大約也就不再困難:因此五十宜讀經(jīng)。當然,我這里說的“經(jīng)”已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儒家經(jīng)典,而是指那些代表著人類最高智慧,表現(xiàn)出人類終極關(guān)懷的偉大著作。儒家的許多經(jīng)典,反倒是不在此列的。掌握這些智慧并不容易,理解這些關(guān)懷也不容易。少不更事的掌握理解不了,七老八十才掌握理解也未免遺憾?!爸烀钡奈迨畾q,豈非正當其時?
這也不過一孔之見。畢竟讀書是每個人自己的事,那就還是愛什么時候讀就什么時候讀,喜歡誰便是誰吧!
讀書與教育
摘自《南懷瑾講演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一、怎樣讀書

“讀書要思想,不要讀死書。”(P68)
“中國讀書人,不是問你有沒有學位,我們以前講讀書,說這個孩子‘讀通’了沒有。讀書要通,通就是淵博,然后歸納起來變專才。光學一門專學,其他不通,只能做專門的事,其它的事就不行了?!保≒83)
“《滕王閣序》是中國文學化的古詩文,著這樣朗誦、背一下,最好是叫孩子們背,朗誦,不要給他解釋,當歌來唱,你們是試試看?!叭绻⒆觽儽硜?,七八歲,十歲以前能會背,最好是五六歲能背,包你這個孩子到八九十歲也有用處。以前讀英文外文也靠背,也靠念誦的。
“現(xiàn)在我們讀書,譬如我看到大家規(guī)定的功課,要讀幾百本書,那不是讀書,是看書。而且一邊看一邊想,哦呦,這個地方大概這個老師會出題目,我要多記一下,如此而已,考試完了就丟開了?!保≒214)
二、讀白話文還是文言古文
“中國文化寶庫靠一把鑰匙打開,就是古文。古文、古詩學好了,白話文、白話詩也自然會寫得好。自從五四運動以后,提倡白話文,當年我們是反對派。白話提倡以后,文化都斷了,大家看不懂先人寫的書了,我看這問題很是嚴重。像《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等都是當時的白話文,現(xiàn)在一看都變成古文了?!保≒35)
“你看現(xiàn)在的教育,小學生背的書包那么重,我們小時候讀書,盡玩的。我現(xiàn)在能夠向你們報告得出來的,都是十一歲、十二三歲的學問啊!那時讀書都是背的,書背完了,到處玩,哪里像現(xiàn)在這么辛苦?!?/p>
“你看現(xiàn)在為了考試,小學讀的書到中學沒有用了,拼命考,還補習;中學讀的書,到高中沒有用了;高中讀的書,到大學沒有用了,出去留學就更沒有用了。你看讀書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當年的教育方法,十幾歲讀出來的書,一輩子有用,越老越好,越熟越好?,F(xiàn)在讀的書啊,幼兒園開始,“小白兔,兩只耳朵跳三跳”,跳六跳也沒有用??!這個背了干什么用???(P64-66)
三、讀書與學問與才能
查查歷代,有學位的,這些人多半沒有用。清朝用人是你學問好,你是博士文章好,都擺到翰林院了。翰林院干什么啊?給皇帝抄書的。拿現(xiàn)代話說,那些學問好的,給皇帝當打字機用的啊。書讀多了就是書柜,要抽出幾號文章,就問他。所以不能叫他辦事,辦事教能干的人去辦。
“所以,你們注意,家里有個問題孩子,將來前途了不起的。你不要看那個乖的,功課好的,我常常說。由推翻清朝到現(xiàn)在,北大多少學生,尤其北大、清華的第一名學生,你給我點出來。作了多少了不起的事?。俊阅慵依锏暮⒆?,讀書乖乖的,小心,不要讀呆了。不錯,書是要讀,但頭腦要聰明,要會做事?!保≒77-78)
“考試本來是為了選拔人才用的,古代的教育和考試很經(jīng)濟,教育是民間自己搞的,政府考試取才是幾年一次,可是現(xiàn)在,考試變成一個禍害了。小學、中學、大學、留學一步步要考,做公務(wù)員做官還要考。當年臺灣的公務(wù)員,每天早、中、晚都要打卡,所謂“三卡”,看你有沒有按時上下班。然后做公務(wù)員三年一大考。所以,當年有人對打卡考試,就寫了一副對聯(lián),可憐自己:
為五斗米折腰,三卡三考,喪盡氣節(jié)。
領(lǐng)十萬元滾蛋,一分一厘,了此殘生。
“最近我聽到,更糟糕了,進幼兒園也要考試。年考、季考、月考、周考、天天考,隨時要考。而且考好的進名校,考不好的只好讀差學校,既然這樣,那何必要學校教育呢?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那個不行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將不好的、不對的人教好。”(P242-243)

世界愈悲傷,我要愈快樂。當人心愈險惡,我要愈善良。當挫折來了,我要挺身面對。我要做一個樂觀向上,不退縮不屈不饒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zhàn)的人。
幾米《我不是完美小孩》
不讀書你永遠是糊涂狀態(tài)

■崔永元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會在書上做上各種標記,這樣對我的影響就是,我覺得對讀書有興趣了,因為這種方式起碼讓我記住了書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
“重走長征路時背了幾箱子書”
“讀書是以家庭為主的,父母的讀書行為一定會影響到子女,甚至可能一個書香世家就這樣傳下來了?!贝抻涝f,自己什么書都看,“我閱讀有個習慣,就是一段時間看一個專題,就比如說這段時間我想研究甲午時期的歷史,那我就會把所有能找到的甲午時期的書全都湊齊?!?/p>
2006年崔永元重走長征路的時候,他就背了幾箱子書?!拔夷莻€時候讀書就是走到哪就看到哪,比如明天我要到遵義了,今天就看遵義會議有關(guān)的書。因為你看完書你就能到實地去看,這點印象特別深,這樣我讀書也不累?!?/p>
對于如何挑選圖書,崔永元覺得,別人推薦的書盡管很有用,但你可能看不下去,“只有自己喜歡的書、感到有興趣的書,你才會拼命去讀它,我不覺得什么書對人沒用,我覺得每本書對人都有用?!?/p>
“女兒讓我高興的是不看電視”
針對自己孩子的讀書,崔永元直言:她讀什么樣的書我不管她,隨便,她自己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她特別讓我高興的就是她從來不看電視。
“如果非要推薦,我覺得有兩類書可能值得一看:一類是歷史題材的書;一類是人物傳記,這個也是我自己比較偏好的。讀歷史題材會讓你越讀越明白,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是個明白人;人物傳記有一個特別的好處,當你讀完一個個人物傳記的時候,你會覺得你跟他活了一輩子,又活了別樣的一生,這樣會覺得自己這輩子活得特別精彩,我們每個人只能按照一種方式活一遍,但是當你好好讀一些人物傳記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能活一百遍,能活一千遍,有各種各樣的活法,這是件幸福的事”。
“有這么一句話說給讀書人的,就是說讀書可能不一定讓你明白,但是你起碼能知道坐在你對面的那個人胡說八道,這就是讀書最大的好處,實際上讀書能幫助一個人提高他的鑒賞能力?!贝抻涝f,不讀書你可能永遠是一個糊涂的狀態(tài),“我知道很多人現(xiàn)在不愿意讀書,我們也沒有什么辦法去鼓勵或者督促你去讀書,我只能說大家可以試著讀一讀,也許你讀上一兩本,你忽然就會有興趣,那個時候我們可以一起分享分享?!?/p>

山后記
書評集是每位書友的閱讀人生。我們曾在書中與虛擬的、現(xiàn)實的、莫名的萬物對話,相談甚歡,乃至對方就是神交已久的自我?,F(xiàn)在,手捧書評集,沉淀著幾多對話精要的神思之語,撲面而來,宛如莞香,悠悠然然,款款綿綿。
成此書評集,有這些在閱讀與寫作間穿梭注來、兩廂受益的書友的努力,也有指導和關(guān)懷書友會運作的領(lǐng)導、嘉賓的功勞,還有為書評集孜孜以求的幕后工作者的付出,更有全體檢察同仁關(guān)注、傳播、評論、點贊的關(guān)注。有了如許堅實壯大的推動力量,愉悅的書、愉悅的人、愉悅的事就會不期而遇。
坐擁在書香世界,每一次品書都是一眾書友的雅集。這是“小眾閱讀,大眾分享”的鮮活一面。而沉靜一面,就在書評的雅集,那融入了獨有思考、個體情感、生命體驗的品讀之文,散發(fā)著書籍帶給心靈和身體的愉悅享受。
閱完一本書,再閱完一本書評集,此時感覺如何?一言以蔽之:悅。
愿閱者永悅!